袁隆平说出烟的七大好处:友谊的桥梁,灵感的源泉,寂寞的伴侣,“非典”的克星,痴呆的良药,健康的象征,纳税的大户。
袁隆平院士,作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他的生活并非只有科研。在漫长的实验室时光里,烟草成为了他的一个特别伴侣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袁老是一个重度烟民,相反,他抽烟的频率并不高。但是,每当遇到科研难题,或是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时,一根烟往往能助他一臂之力。
在袁隆平的眼中,吸烟并非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,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。在烟雾缭绕中,他能够暂时抛开外界的纷扰,让自己的思维更加集中和敏锐。烟草对于他来说,就像是一位沉默的伙伴,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思考的夜晚。
袁隆平每天吸烟一天二三十支,后来他自创‘三三四’法则,早上吸三支,中午三支,晚上抽四支,吸烟量减了大半。
之前袁隆平院士就被发现有慢阻肺,在2012年一次晚会上,钟南山劝他戒烟,袁隆平却说出烟的七大好处:友谊的桥梁,灵感的源泉,寂寞的伴侣,“非典”的克星,痴呆的良药,健康的象征,纳税的大户。
后来在老伴儿“威逼”下,他决心戒烟,吸了这么多年的烟,他用花生,红枣,糖,果丹皮等小零食替代香烟,想抽烟的时候,就吃一个零食占着嘴。
后来袁隆平生了一场大病,据他的医生张卓才回忆:“那天很冷,院士犯了感冒,咳嗽得厉害,得打点滴治疗。他突然说:‘吸了这么多年,还是有关系的,戒了吧。’”从那以后,袁隆平一口烟就没吸过。
袁隆平对于我们的意义是千秋功业,他是一个解决了亿万人温饱问题的人。袁隆平院士与烟草之间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在繁重的研究工作中找到的一种放松方式,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压力中寻找灵感和动力的故事。虽然吸烟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但我们可以从袁老的故事中汲取到一种精神力量,那就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不放弃、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。